封面新闻记者 张馨心益上线
“我老婆蔡少芬离我大概10米,我却发不出声音,因为我感觉好像有个深渊。”
近日,51岁的国家“武英级”武术运动员、功夫明星张晋称今年4月曾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在国外与家人同游时,突然出现胸口剧痛、呼吸困难、全身冷汗等症状,诊断后发现血管堵塞近80%,要进行心脏支架。
什么是心肌梗死?有哪些需重点关注的指标?出现哪些指征需要做支架?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宇清。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宇清。受访者供图
疑问1:心梗有哪些症状?
记者:什么是心肌梗死?
张宇清:心肌梗死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导致相应心肌区域供血不足,使心肌坏死的影响生命的疾病。该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供应不足、心肌缺氧和心肌过度耗氧等多因素所致。
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包括持续超过30分钟的胸痛或憋闷感等心脏缺血症状,患者常有濒死感。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无明显诱因的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
疑问2:身体强壮也会心梗吗?益上线
记者:“武英级”运动员张晋自曝突发心肌梗死。在大众认知中,运动员身体素质通常远超常人,为何仍会突发心梗?
张宇清:心肌梗死主要有两种发病机制。第一种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的粥样斑块突然破裂,引发急性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导致相应区域心肌的血液供应中断,从而发生坏死;第二种冠状动脉发生突然而剧烈的收缩,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引起心肌绝对或相对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心肌坏死。
因此,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普通人,发生心肌梗死的本质机制并无不同。不少人认为运动员身体强壮,应该远离疾病,但实际上,“强壮”往往只代表某一方面机能突出,比如运动能力、肌肉发达程度等,不代表血管,甚至身体健康。运动员若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同样会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在一定诱因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所以,公众应认真评估自身生活方式及心血管健康状况,不可仅凭外表判断疾病风险。
疑问3:如何识别心梗风险?
记者:据称张晋血管堵塞近80%才被发现,是否意味着存在“无症状堵塞”?普通人如何识别这类隐匿性危险?有哪些需重点关注的指标?
张宇清:一般来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低于70%时,患者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益上线,即使狭窄程度较高(如80%),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现非典型心绞痛等症状隐匿的情况,尤其糖尿病患者因感觉神经受损更易忽略不适。
但心肌梗死的发生并非偶然,通常能够在病史中找到危险因素的线索。有些人外表看似健康强壮,甚至自称“从不生病”,但仔细询问就会发现,他们可能早已存在血压偏高、血脂异常(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直接关系到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等多项风险。这些因素在体内隐匿聚集,逐渐导致器官亚临床损害,甚至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一旦遇到情绪激动、过度运动、过度劳累等诱因,就可能促使心肌梗死的发生。
疑问4:哪些情况需进行支架手术?
记者:血管堵塞达到什么程度需要医疗干预?“介入治疗 ”和“药物控制”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张宇清:通常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并引起心绞痛症状时,建议进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治疗手段,以改善心肌供血、提升生活质量。若病变位于左主干,由于其生理位置至关重要,狭窄超过50%通常建议实施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则具有更广泛的适应范围。即便狭窄程度较轻,只要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就可以启动药物治疗,包括使用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脂以稳定斑块,服用该类药物注意监测肝功能,以及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血栓,但长期服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总的来说,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疑问5:出现心梗如何急救?
记者:突发心梗的“黄金抢救时间”是多久?潜在风险人群,应该常备哪些急救药?
张宇清:抢救的黄金时间为症状出现后的6小时内。这是因为冠状动脉闭塞后,心肌会在4到6小时内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在此期间内开通血管,能最大程度地挽救濒危心肌,改善预后。
绝大多数心肌梗死导致的死亡发生在院外。若能及时抵达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率极高。因此,院前急救至关重要,第一目击者的反应往往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在怀疑患者急性心梗发作时,应立刻呼叫急救车,患者应被尽快送往最近的、具备心电图和急性心肌生物标志物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在等待救治期间,可考虑让患者舌下含服或嚼服阿司匹林以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这些是院外可实施的有限的急救手段。
疑问6: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记者:《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2025年6月发布),显示心血管病仍是我国城乡居民首位死因。在生活中,公众可以采取哪些手段预防心血管疾病?
张宇清:心血管疾病本质上是一类可防可治的疾病。除了年龄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外,其发生与发展主要与五大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吸烟饮酒。如果能对这五大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理论上可以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降至非常低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取得防治进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新的挑战,即心血管疾病的慢性化趋势日益显现。由于危险因素未能得到理想控制,加上增龄性因素带来的心肌细胞退行性变和凋亡,导致了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肾功能不全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这提示我们,未来心血管疾病的防控重点,不仅要着眼于预防急性事件(如心梗、脑卒中)的发生,还需更加关注对慢性病程的长期管理和控制,以全面提升国民心血管健康水平。
长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