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白露|一夜西风一夜凉泰兴隆配资
导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泰兴隆配资,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天气始寒,秋意渐浓
独倚轩窗,忽觉晚风裹挟凉意,方知白露已至。白露,一个清冷而朦胧的名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此时,北半球步入仲秋,晨起时常见露珠悬于草尖,日光一照,莹白如玉,故名“白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更以露为秋之信。
古人信露水有灵,尤以秋露为贵。《沪城岁事衢歌》载,白露日取百花之露,研墨涂儿额,可祛百病。此时亦是饮茶佳季。 “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 白露茶既无春茶之娇,亦无夏茶之涩,独有一段清醇悠远之气,最合文人老客之味。更有风雅之士,以露煮茶,以秋入盏。
白露降泰兴隆配资,仲秋至
在《逸周书·时训解》中描述白露节气的“三候”: “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一候鸿雁来。 暑气渐消,秋高气爽,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开始南飞避寒,各种鸟类开始贮存过冬的食物。“白露秋风夜,雁南飞一行”,鸿雁俗称“大雁”,在中国人心中是禽中之冠,是足具仁义礼智信的灵物,以至于秋天也称“雁天”。而大雁也象征着爱情、乡愁。元好问在《摸鱼儿•雁丘词》中留下了千古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他因看到一只大雁死去,另一只大雁徘徊不去有感而发。
二候玄鸟归。 “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而在古代,“玄鸟”被誉为神鸟,自古以来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传说,在远古的黄河之滨,一只“玄鸟”唱着歌儿从空中飞来,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原始部落的人们一个个对它顶礼膜拜。一个叫简狄的女人,吞服“玄鸟”下的蛋后,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叫“契”。契,即是阏伯,就是传说中的商之始祖。
三候群鸟养羞 。《礼记》注曰:“‘羞者,所美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羞”同“馐”,指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就好像人要储物过冬一样。
夜凝秋露 念旧迎秋
一些地方仍延续着白露的风雅旧俗,这些传统不仅蕴含养生智慧,更承载着一份郑重其事的仪式感:
· 饮“白露茶”
民间素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的说法。白露时节采制的茶叶,经夏暑历练又承秋露润泽,茶味醇和温厚,香气温润绵长,尤其适合秋日慢品。旧时茶人还会特意收集白露晨间的露水,用以沏茶,谓其可得“天地清肃之气”,尤其清燥润肺、宁心安神。
· 吃番薯
在南方不少地区,白日吃番薯已成为一种节令食俗。人们认为此日吃番薯可全年不胃酸、不胃胀,因番薯味甘性平,补中和血,宽肠通气,正适合应对秋季转凉带来的脾胃不适。煨番薯、蒸番薯、番薯粥……一口暖糯,是朴素却深远的祈愿。
· 酿米酒
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至今仍保留着白露酿酒的习俗。旧时人家以此日取米、蒸饭、拌曲、发酵,酿成“白露米酒”,其酒色微白、酒味甘醇,略带糯米清香。酿好的酒可温饮,也可用于烹饪,有补气养血、驱寒暖身之效。一家酿酒百家香,这酿的又何尝不是一坛等待来日共饮的秋光?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愿你在渐深的秋中,添一件衣,读一首诗,品一盅茶,心中有暖泰兴隆配资,亦存清旷。(于丹)
责任编辑:小云长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